关于开展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
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门人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大学生知识竞赛组委会经研究决定,今年开展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竞赛方案见附件一)。
请各学院接到本通知后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认真组织报名,积极参赛,于2月24日前将报名表电子档以学院为单位通过奥兰网报至团委,联系人:张蕾。由学校统一加盖学校公章后邮寄并发邮件至组委会办公室。组织报名工作的具体安排与要求通知如下:
一、所有参加竞赛的学生信息都必须按照报名表中所要求填写的项目(见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网站)认真、准确填写,不得留有空白。
二、填表顺序按班级或专业排列。
三、“第二届文科知识竞赛报名表”(Excel表格),为确保报名信息的兼容性,请各学院务必按照报名表说明输入全部报名数据,不得擅自更改报名表格式。组委会将据此安排考场编制办法、准考证打印文档等文件。
附件一: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方案
附件二:关于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有关内容范围和竞赛形式的通知
附件三:报名表、专科专业目录(文科)、 本科专业目录(文科)、高校代码
2012年2月20日
附件一:
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方案
为了激发文科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我省拟于今年开展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竞赛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含驻苏军事院校、民办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生、成人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全日制普通生和五年制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后两年在校生。
二、组织方式
1.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参与指导。
2.以高等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报名参赛。
三、组织机构
1.成立江苏省大学生知识竞赛组织委员会
组委会主任委员:
葛锁网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组委会委员:
刘炳贵: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 顾鼎竞: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台长;
徐子敏: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 林 伟:江苏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
周长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 严燕: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组委会职责:筹集经费;推动高校进行竞赛的组织报名工作;决定竞赛重大事项,包括竞赛规则、评奖原则、竞赛安排等;协调相关部门;确定获奖名单、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奖品等。
2.成立组委会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严燕
办公室的职责:办公室在组委会领导下,处理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制定考试大纲、组织命题、印制试卷、组织考试、评判试卷;根据竞赛结果提出获奖人选名单等等。
3.高等学校职责
学校负责宣传;动员和组织报名;安排考点、考场和组织笔试;选派巡视员等。
四、奖项设置:
(一)优秀个人奖:
每五万参赛人数为一组,每组设置奖项如下:
1.特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并奖人民币一万元。
2.一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并奖人民币1000元的等值奖品。
3.二等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并奖人民币200元左右的等值奖品。
4.三等奖:800名,颁发获奖证书。
5.优秀奖:4000名左右,颁发获奖证书。
(二)优秀学校奖:
优秀学校奖:以高校的生均分值进行排序,对取得前20名的学校颁发证书和奖牌。
(三)优秀组织奖:10个,颁发证书和奖牌。
五、竞赛内容范围与形式:
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重点竞赛范围是文科大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需要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竞赛的学科范围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主要的知识点和要求如下:
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内涵、外延、作用、发展概况及其应用;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历史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尊重科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科体系的结构与布局,相互间的分工、联结、交叉与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功效;了解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是上述学科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间的应用常识。
竞赛以考查知识面和常识题为主,不考偏题、怪题,题目形式全部为客观题,初赛为闭卷笔试形式,决赛采用在省教育电视台口试的形式。
竞赛内容的具体范围另发。
六、竞赛方式:
1.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根据笔试成绩评选;特等奖在一等奖获奖者的前8名中通过口试方式确定(在江苏教育电视台演播厅进行,并进行现场录播)。
2.专科与本科使用相同试卷,分别评选。各等次的奖项按本科、专科参赛人数的比例划分。特等奖不分专科、本科。
七、竞赛时间安排:
笔试时间:2012年3月11日14时至16时
决赛时间:2012年5月中旬
八、评选方式:
1.优秀学校奖以学校的生均分值进行排序。生均分值S=Z/M的计算方法:分母M为学校文科专业在校生数的10%,分子Z为该校参赛学生中得分在前M位的人的得分总和。其商Z/M即为生均分值。生均分值列入前20位的学校获优秀学校奖。参赛人数不足该校文科专业学生数10%的学校,不得参加优秀学校奖的评选,但仍按生均分值参加排名,其生均分值的分子Z为全部参赛人数得分的总和。
2.优秀组织奖由组委会根据各学校的参赛率(参赛人数与文科在校生总数之比)、报名误差率、考场纪律和学校开展自然科学知识竞赛工作创意情况等综合评选。凡在竞赛中有学生作弊的学校取消优秀组织奖。
九、严格考风考纪
个人作弊的取消个人评奖资格,学校涉及大面积作弊的取消全部评奖资格。
十、有关建议
竞赛的宣传发动、组织报名等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考务工作等由教务处负责。
十一、附则
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如遇新的问题,经组委会研究,可以作适当调整。
关于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
有关内容范围和竞赛形式的通知
各高校:
根据《关于开展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的通知》(苏知竞委〔2011〕1号)和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会议的精神,组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现将江苏省第二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的内容范围和竞赛形式通知如下:
一、竞赛内容的具体说明
1.竞赛的知识范围与总体要求
本次竞赛是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比赛。竞赛的知识范围主要包含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的知识广度、熟练程度,不出偏题、怪题。
2.竞赛的分科内容范围与具体要求
本竞赛除一般了解自然科学体系的结构与布局,相互间的分工、联结、交叉与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功效外,还应了解有关学科门类的知识与效用,其要求分别如下:
①科学技术总论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主要方法、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各自特点和相互间的分化与融合的理解水平。
②理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定义、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概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及其应用于工作、生活和融于社会有关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物质、能量、宇宙、地球和生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知常识,以及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水平。
③工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工学的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概况等方面的社会生活中涉及较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信息、计算机、通信、电子、材料科学、现代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一般的发展常识的理解水平。
④农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和水产方面的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情况方面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与生命和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的理解水平。
⑤医学
一般检测参赛选手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中药学的内涵、外延和作用方面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检测参赛选手对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常识。
3.主要参考书
本次竞赛推荐的参考书为中学的自然科学课本和《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读本上、下册》(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编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也可少量选用有关的工具书和合适的自然科学科普读物。
二、竞赛的形式与方法
本次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竞赛形式和评判方法分别如下。
1.初赛
初赛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总分400分,题量200题,时间2小时。具体为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单项选择题100题,每题2分;多项选择题50题,每题3分。
题型如下:
①判断题
判断题:每题表述一个自然科学知识点,或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处理一件事,要求参赛选手判断是否正确。答对得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分数,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
②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表述一个自然科学知识点,或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处理一件事,提供若干选择项,请参赛选手选出其中的正确项。选对得相应分数,选错不得分也不扣分。
③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每题表述自然科学知识点或用自然科学处理事情的词句,提供若干个选择项,其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得相应分数,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也不扣分。
2.决赛
决赛在省教育电视台举行,采用口试的方式从笔试一等奖获得者中产生特等奖一名和一等奖的前三名,颁发奖品和获奖证书。每位参赛选手的所在高校可在参加初赛的选手中挑选5人组成助赛方阵,到现场助赛。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省大学生知识竞赛组委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高校代码.xls
附件:专科专业目录文科.xls
附件:本科专业目录文科.xls
附件:报名表.xls